歐盟將走向「親華疏美」的未來嗎?

《世界報》分析指出,布魯塞爾長期以來將中國視為「制度對手」,然而自特朗普重返白宮後,歐洲的立場開始轉變。在德國,這一變化使企業界感受到振奮,許多大型德國企業與中國的合作關係逐步加強。
例如,寶馬公司宣布在針對中國市場的新車型中引入中國公司DeepSeek的人工智能技術,大眾汽車也增強了與小鵬等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合作,專為中國市場開發新車型。此外,奔馳計劃推出搭載中國本土操作系統的新電動CLA車型。
歐盟對華政策的語氣也在調整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已與中國達成「解決方案」,建立防範貿易轉向的預警機制。隨著烏克蘭問題的變化,馮德萊恩邀請北京建設性參與和平進程,表現出與幾個月前的明顯緩和。
文章指出,歐洲仍然高度依賴中國,特別是在關鍵原材料等領域。過度依賴北京隱含著巨大的安全風險。如果根據美國的政策自動視中國為可靠夥伴,未來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。
習近平政權的做法並非僅限於中國,整個國際社會的依賴性問題愈加凸顯,特別是在供應鏈中。如果某些環節只有中國能提供,那麼整個生產體系隨時可能陷入癱瘓。而歐洲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的工業實力,並在國際價值鏈中找到新的定位。
Recent News
美國關稅戰背後的品牌生存策略:ESG成為國際市場的關鍵
- 25 April, 2025
印度與美國展開19項貿易協商,意在降低關稅影響
- 26 April, 2025
川普與非洲領袖同坐第三排 參加教宗方濟各的喪禮
- 26 April, 2025